近日,内蒙古大学一则“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有布娃娃,逾期不整改取消奖学金资格”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据报道,采取该动作的是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该学院有关负责人在当地媒体采访中回应,布偶被通报是因为其“不但体积偏大且未摆放整齐,影响了宿舍的整体环境”。根据学院规定,如果学生宿舍在检查中因卫生或物品摆放整齐程度不达标被通报三次,学生奖学金评选资格就会受到影响。今后,这样的检查工作还会继续推行下去。
如果是因为学生宿舍的电路问题,为了宿舍和学生安全,规定不让用大功率电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理解。但若仅仅因为学生在宿舍的床上放了娃娃布偶,就被通报批评,且还可能影响学生奖学金评定,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我们明白学校督促学生注重宿舍环境卫生的初衷,但一个布偶的存在以及摆放,就能影响宿舍整体卫生环境?如果仅因为这而被通报批评,那宿舍窗帘不拉,鞋子摆放不整齐,书本和生活用具乱放等,又会被作出哪种处理?如此管理,确有“形式主义”之嫌。
其实,如果是一个个体,有卫生洁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放得整整齐齐,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没影响到他人,那旁人也自然管不着。但一个集体,将这种卫生洁癖强加给所有被管理的个体,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个体私域”的一种越界。
学校可以管理学生宿舍环境,关键要看怎么管。至少应该采用更契合常理且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路径,比如对“脏乱差”等情况集中火力整治和规范,而不是纠结床上放不放娃娃布偶且如何摆放这种无伤大雅的小事。
此外,此事引起较大争议的还是,床上放娃娃和奖学金挂钩的规定。有网友直接质疑,一个博士生拿奖学金靠的不是科研成果,而是靠宿舍检查,这也太搞笑了。虽然该网友的判断过于绝对,但确实在一定程度道出了学校管理上的问题。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在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学生卫生情况可以列为影响奖学金评定的一个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异化到床上放娃娃这种小事都能影响到奖学金评定的程度,还是要有个“度”,不能矫枉过正。
近日,还有一则事关学校管理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作息制度——“学生白天没课也不能回宿舍”。10月25日,学院学工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制度在校实施已超过15年,“学生和网友的不理解是比较正常的,但我们学校也是为了学生考虑,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没有其他的目的。”
学生住在学校,白天却不能回宿舍,这事发生在大学,确实匪夷所思。要知道,就现实而言,恐怕大多数高中也没有这种“奇葩”规定。从正常情况来看,对于大学生而言,上课时间确实要接受学校的管理规范,但非上课时间除学校固定活动安排外,则应属于学生个人的私有时间,去哪里,做什么,都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不该过多钳制。
学校所说的“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的理由,也很牵强。不让学生回宿舍,就能好好学习了?这是什么逻辑呢?反过来说,让学生回宿舍,他们就不能好好学习了?这也说不通。而且,在这种强制规定下,学生连中午回宿舍午休的权利,岂不是也被剥夺了?学校要明白,一个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养成,靠的是学校的教育引导,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定,绝非“一刀切”式的畸形管理模式。
这些事情能在现实中存在,都指向了一些学校管理思维上的问题。没有做到结合实际的“为学生好”,呈现出来的是对“为学生好”的片面理解和盲目践行。也都没有把握好学生管理的现实界限,这些欠妥的管理方法如果持续下去,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示范”。
其实,管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春风化雨,当然也可以刚柔并济,但都要符合常识和情理,尊重学生的基本正当权利,要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照这几点,一些学校的管理者确实该好好自省了。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默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生活与法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